查看原文
其他

MEDIA·人文大讲堂 | 神气活现的老杜——细读几首杜甫诗

    10月11日晚上,浙大城市学院“城院中文讲座”第一讲在文1-116举行。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江弱水做了题为《神气活现的老杜——细读几首杜甫诗》的讲座。讲座由浙大城市学院中文系系主任范雪主持。

    本次讲座主要从“神”“气”“活”“现”几个方面来“手撕老杜”。细读了杜甫的《夜归》《高都护骢马行》,介绍了杜甫的“神气”与“动”以及“神”和“韵”的区别,并以《天育骠骑歌》《无家别》为例表明老杜写貌“神”“气”兼备。


报告开始,江弱水先朗读了一首伪造的杜甫诗《暮年》,以此为反面例子指出中文系学生要读一些好的文学,不要多读“云卷云舒听雨声,星密星稀赏月影”这类只能满足“情绪按摩”需求的作品。


《夜归》

细读的第一首诗是杜甫于56岁时作的《夜归》。江弱水详细解读了每一句诗句。例如指出“庭前把烛嗔两炬”一句中的“嗔”应读“tiǎn”,翻译为“我明晃晃点起两根蜡烛来驱散黑暗”。“杖藜不睡谁能那”中的“那”应读“nuó”,为“奈何”的连读,应翻译为“我这白头老人不睡谁能奈何?”江弱水指出《夜归》中的“老”刷新了过去文学文化中老气横秋、高品高格之“老”,老年杜甫在洪荒环境中的“舞复歌”,是一个从未有过的“老”,是在黑夜中爆发的抗议。杜甫全篇没有抒情,没有依循寻常的写作惯例,他在每一个关头按住了陈腐的抒情,读者读了上一句不知下一句,最终形成洞穿生命力的一首诗。

接着,江弱水讲了杜甫的“神气”与“动”。老杜有神,有气,却没有韵。在杜甫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神”和“气”二字。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等等。他强调,中国文化在唐宋之间大致有一个从相对动态转为相对静态的变化。由小见大,杜甫诗贯穿着一个“动”字,很少有化简后的道家和佛家的“静”。杜甫与王维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静”的禅理正好相反,杜甫正因为有“动”才会有“神”,有“气”。顾随《驼庵诗话》中的评语是很好的概括:“老杜之生活在乱中能保持静,在静中又能生动而成诗。动中之静是诗的功夫,静中之动是诗的成因”。

接下来,江弱水又介绍了“神”和“韵”的区别。“韵”是顾随先生口中“留在心上不走的东西”,是从“动”趋于“静”的一种余不尽的东西。所以“神”主动,“韵”主静;“神”近刚,“韵”近柔。“神”字论诗以李杜为宗,“韵”字论诗落于王孟。


《高都护骢马行》

细读的第二首诗是《高都护骢马行》。江弱水指出杜甫的诗歌只能用繁体呈现,不然会简化诗歌的厚度。开头四句写出了马还没来,名声先来了的情形,可相比拟的是《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人未到声先到。“功成”四句为第二段,写骢马的性格。“腕促”四句写骢马的骨相才气。末四句写骢马的志愿。杜甫托物言志,希望和好兄弟岑参、高适一样去西北建功立业。老杜写物之形貌,江弱水引顾随之语说“老杜之赋鹰赋马简直就不是活的外界的鹰和马,而是内心的一种东西”,并说老杜是用十二分去“够”所写之物,没有距离,因此能穷形尽相写貌。正是:“老杜写马,千古一人而已。他写得形神兼备,而非遗貌取神,是兼‘画工’与‘化工’的”。江弱水进而举了《天育骠骑歌》中的“紫焰双瞳方”和《无家别》中“竖毛怒我啼”两个例子来证明老杜眼睛至毒,使造物无所遁形。

最后江弱水首尾呼应,再次指出文学应该学老杜做大的文学,而不应追求惆怅的小清新文学。

在报告会的交流环节,江弱水教授先就“沉郁顿挫”一词与同学进行了较为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并提醒要抛开他人的评价与归纳,直接面对一个多面体的作者。并就怎样读诗、怎样写诗,与同学进行了讨论。江弱水指出要多读多看,不问学习的窍门,直接面对文本。最后提问的同学针对《夜归》中的“冲虎”,提出了一种不同于江老师的解读,他认为“冲虎”应指时辰,而非真的老虎,本次讲座也就此以一个对讲座者和听众来说都具开放性的问题而结束。

图片:赵珩瞳

文字:赵娴

排版:传媒记者团 许耀月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